AI:环保行业的下一个“必修课”
发布日期:2025-09-19 作者:青山产业评论 点击:
导语:2025年8月26日,《人工智能+行动纲领》正式印发,这是国家层面第一次为“AI+传统产业”画出清晰路线图。过去十年,环保行业的关键词是政策与资本,而未来十年,最大的变量或许就是 AI。它究竟能在这个行业里走多远,谁又能抓住它?
在环保行业谈“变革”,多数情况下,总显得有些勉强。
过去二十年里,环保行业的许多进步,更多源自政策和资本的推动,而非技术自身的跨越。
客观地讲,我们今天在水处理、废水治理中使用的工艺,绝大部分仍然建立在上世纪的基础之上。
环保行业的底色是一种“开源式”的技术生态——谁都能用,差异更多来自经验与细节,而不是突破性的技术门槛。
当然,我们自身也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为了摆脱“低端”的印象,行业也曾热衷于“智慧大屏”,用绚丽的可视化来装点门面,但那更多是形式,而不是能力。
而 AI 的出现,带来了另一种可能。它不再是装点门面的花把式,而是真有潜力去重写行业运行逻辑的技术力量。
过去几年,我们也陆续看到环保行业里出现了一些 AI 的探索和示范项目,但多数停留在试点层面,少有真正跑通商业化的公司。
那么,AI 在环保行业究竟卡在哪?技术不够,还是机制束缚?明星公司为何迟迟未现,未来的破局点又在哪里?这篇文章将和大家一起探究这些问题。
一、AI在环保行业落地的真正考验
如果把环保行业放在更大的“AI+产业”版图中来看,它的处境并不是特例,而是整个“AI+产业”赛道的普遍处境。短期内,真正赚钱的是算力和硬件厂商,而落到具体行业,绝大多数项目依然停留在验证阶段。环保只是其中一个缩影。
但客观来讲,环保行业的难题更棘手一些。
首先是切入口的问题。
环保行业的很多应用场景,从根子上说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刚需”。
环保企业的惯性思维是“政策来了就干,指标下来了就干”,习惯于在外部压力下被动行动,而不是从客户的真实痛点出发。于是,在 AI 这个新赛道上,也容易一股脑铺开大而全的方案,想把大型水厂从头到尾都智能化。
短期看似热闹,展示效果也不差,但在商业逻辑上却跑不通,项目过后往往留下一地鸡毛。
其次是商业模式的挑战。
一个好的商业模式往往是简单、直接的,而在环保行业,AI 的很多尝试却走向了复杂和脆弱。
合同能源管理类的模式就是典型例子——听上去美好,节能降耗后大家分成,但在落地时却问题重重。节能效果如何量化?基准数据怎么认定?谁来做第三方公证?这些问题一旦遇到现实的人性,就变成博弈,最后常常是不欢而散。
类似的还有单纯的软件订阅模式。在中国,客户很少愿意为“看不见摸不着的算法”付钱,设计费都收不上来,更别提订阅软件了。国外跑得通的模式,在这里往往会水土不服。
最后,环保行业的产业基底本身就非常复杂。
拿污水厂来说,几乎是“千厂千面”:工艺各异,设备型号杂乱,自动化程度参差不齐。即便在同一个厂里,来水波动、极端天气或设备小故障,也会让模型效果大打折扣。
AI在这样的环境里落地,就像给一辆已经能安全到站的公交车装上自动驾驶。乘客只关心能不能准点到站,不在意驾驶方式;司机更相信自己的经验,不愿意把方向盘交给黑箱系统;投资方则抱怨,这趟公交票价本来就不高,现在加上自动驾驶反而还要涨价,算来算去不合算。
这一连串问题叠加,让 AI 在环保行业的落地变成了一场艰难的马拉松。
技术上可以跑通,但商业化步履维艰。示范项目并不少,但距离规模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换个角度来看,这恰恰说明行业真正缺的,不是一次性的大动作,而是能够切中刚需、反复复制的“小场景闭环”。而这,也正是我们接下来要讨论的。
二、刚需小场景中的商业闭环
如果说上一阶段的问题在于“大而全”,那么要想真正跑通商业模式,就必须回到“小而精”。
在环保行业,满汉全席式的方案很诱人,什么都想覆盖,听上去高大上,但客户真正愿意买单的,往往是某个能直接带来效率和结果的单点场景。
就像餐饮行业,做满汉全席的不一定能上市,做炸鸡、做辣酱的反而能跑出规模。
关键在于:能不能抓住刚需,能不能形成复制。
在青山研究院的调研中,我们观察到几条已经显露雏形的路径。
第一类可以概括为“把硬件变成智能终端”。设备厂商本来就掌握着客户入口,如果在膜、风机、泵、加药系统这些核心设备里预装AI模块,设备出厂时就带有智能化能力,客户会更容易接受。
毕竟,买设备是刚需,附加智能功能就像顺手附赠的升级版,客户不会觉得是“额外支出”。
而一旦数据开始回流,厂商就有机会在后续提供远程运维和预测性维护服务,把生意延伸到全生命周期。对于膜企业来说,这条路尤其有价值——膜污染预测、冲洗优化一旦做成标准化模型,就能延长膜寿命,帮设备厂锁住长期客户。
另一类路径则更接近“效率革新”。这不是在设备上加点功能,而是直接在交付和运营层面重写逻辑。
金科环境的新水岛就是典型代表。传统水厂动辄半年一年才能建好,占地庞大,还需要大量人力维持;而新水岛 2.0 在无锡龙亭的项目只用了 15 天落地,占地不过半个篮球场,每天却能稳定产出 5000 吨高品质再生水。背后靠的就是产品化的模块拼装,加上“水萝卜”AI智能体的无人值守运营。
五个厂,十个人就能管过来,能耗下降15%、药耗下降15%、人力节省 75%,综合运营成本下降 35%——这些数字不是炫技,而是让客户真金白银看得见的价值。
这种效率的背后,不只是环保行业的自我革命,更是外部客户提出的硬性要求。以小米汽车为例,它在拓展生产线时,对水处理供应商的要求非常明确:必须像采购设备一样,交付快、标准化、可复制。传统的环保企业哪怕技术上没有问题,也常常因为交付效率不达标而被排除在外。
换句话说,在工业客户眼中,水厂不是“工程”,而是一台必须快速上线的“生产设备”。
第三类则是一种跨度更大的方向,直接走向客户的生产工艺环节。数翰科技的路径就是这样。依托母公司在化工废水治理领域的经验,数翰先在工业废水运维中磨出了AI模型的适用性,然后逐步把触角伸到煤化工的核心装置。在伊泰化工的项目里,他们实现了全国首个煤气化与合成环节的 AI 自主决策控制,从环保的外围环节,一步跨进生产的神经中枢。
这背后的逻辑非常清晰:环保运维是练兵场,但真正的价值池在生产过程本身。如果AI能够稳定地接管煤化工这种强耦合的复杂工艺,它的意义远超“节能省人”,甚至可以改写流程工业的运行逻辑。
从这几类尝试中可以看到,跑通闭环的关键不是项目有多大,而是能不能在刚需小场景里形成可复制的模式。
设备智能化,依赖出厂即带AI的天然入口;交付效率革新,依赖产品化和无人值守的运营逻辑;像生产工艺深水区的探索,则可能开辟全新的利润池。
三条路径不同,但共同指向的是同一个问题:在环保行业,AI的商业化突破口一定不是“炫技”,而是客户愿意反复付费、能够规模复制的结果。
三、AI是环保行业的必修课
环保行业的复杂性,决定了 AI 的“必修地位”。
一个水厂,从进水到出水,背后是物化、生化、膜分离等多环节,每一步都与上下游紧密耦合。一个小小的误判,可能导致全链条的失稳。问题在于:懂 AI 的团队往往不了解这些工艺的精妙与脆弱,懂工艺的人又很难把经验转化为可计算的逻辑。长期以来,这种割裂让行业只能停留在“经验治厂”的阶段。
AI 的价值,正是在打破这种割裂。
当经验被转化为模型,当算法能够理解工艺耦合关系,一个原本高度依赖人治的水厂,第一次可以像工业产品一样被复制。客户不需要知道背后的推理机制,他们只在意结果——水稳、能耗低、人力少。AI 在这个意义上不是独立出售的功能,而是被包裹进产品和运营中的“交付能力”。
简单来讲,AI被包裹进了产品逻辑里,成为一种“交付能力”。
也正因如此,AI+环保的成长曲线,更像一条硬科技的道路:它不是靠烧钱跑马圈地的互联网逻辑,而是“慢、重、长”,靠数据积累、工艺理解和迭代打磨一步步走出来。
谁能最终跑出来?一定是那些真正把 AI 与工艺深度融合在一起的团队:既懂算法、也懂工艺;能在一个场景里跑通规模化示范,并形成可复制的商业模式;能把产品形态打磨成“能力包”,交付的不是点状功能,而是稳定结果。
短期来看,AI 在环保行业的商业化还显得缓慢。未来两三年内,我们大概率不会看到颠覆性的洗牌。
但如果把视野拉长到5~10年,就很难再想象,还有客户会接受一个靠人工经验维持的粗放产品和运营服务。
届时分水岭会非常清晰:能够把 AI 融入产品、运营逻辑,以稳定交付和规模复制为核心能力的企业,才有资格被称为专业玩家;而仍停留在“人治”和“作坊式逻辑”里的公司,将逐渐被客户和市场淘汰。
很残酷,但这也正是技术变革打开的新红利窗口。
结语:下一张船票 把工艺与AI淬炼成产品
回望过去几十年,环保行业的每一次跃升,都带有鲜明的外部烙印:制度推动、资本注入、政策刺激。但这一次,AI 的出现,让行业第一次面对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内生变量”。它不依赖补贴,不是外部压力,而是能直接重写水厂与工艺运行逻辑的技术力量。
当然,我们也要承认现实的挑战。AI+环保不可能一蹴而就,它不会像消费互联网一样靠资本的狂飙猛进完成爆发。相反,它是一条漫长而笨重的道路,需要长期的数据积累,需要工艺与算法的深度耦合,需要在一个个刚需场景里跑出闭环,再一点点复制。
但也正因为如此,这条路的价值更高。它让一个传统上被视为“低门槛、靠人治”的行业,第一次有机会通过技术的深水区完成自我重塑。
下一张船票,属于能把工艺与AI淬炼成产品的环保企业。
声明:本文转自青山产业评论。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商业用途。如文中的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