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重谴责:谁批准了在“亚洲水塔”放烟花?
发布日期:2025-10-01 作者:海绵水圈 点击:
海拔5500米的青藏高原上,彩色烟花沿山脊燃放,这条所谓的"升龙"正在“撕咬”亚洲水塔的生态命脉。
9月19日,某商业品牌在西藏喜马拉雅山脉江孜热龙地区(海拔约5500米)燃放艺术烟花。这场被包装为"致敬自然"的表演,实则是对青藏高原生态系统的公然破坏。
这片被誉为"亚洲水塔"的区域为全球近20亿人提供水资源,其生态系统脆弱而重要。更令人愤慨的是,此类活动竟然获得了相关部门的批准。


一、亚洲水塔的科学依据与全球重要性
"亚洲水塔"绝非夸张表述。2019年,全球32位科学家在《自然》杂志发表研究,评估了地球78个基于高山冰川的水系统。
研究结果明确显示:青藏高原是全球最重要、受威胁最大的水系统之一。这片区域通过冰川、积雪、湖泊和河流储藏与运送水,为全球19亿人提供生命之源。

具体到中国的水系:高原腹地的三江源,输出的水量占长江总水量的25%,黄河总水量的49%,澜沧江总水量的15%。这意味着中国的母亲河都依赖青藏高原的水源供给。
二、类似案例:生态临界点的警示
生态系统的破坏具有非线性特征,一旦越过临界点,将引发不可逆的崩溃。
以美国西部森林生态系统为例:
美国西部由于气候升温,导致甲虫冬季存活率提高,在十年内杀死逾百亿株松树,枯木最终成为燃料,导致林火强度倍增,烧毁后的坡地土壤被侵蚀,针叶林难以天然更新,转为灌木或草地,碳汇功能骤降,又进一步加剧气候升温。
恶性循环:环境升温——甲虫存活率提高——甲虫杀死大量树木——大量枯木成为燃料——山林火灾风险增多——林火烧毁更多森林——烧毁后土壤难以更新——碳汇功能骤降——进一步环境升温。
生态系统在缓慢压力初期看似稳固,当温度、湿度或覆盖率等关键指标越过临界值,正反馈立刻引爆,崩解速度远超预期,且新稳态无法支持原有生命,人类赖以生存的气候调节、食物与碳汇功能随之丧失。
三、青藏高原扰动与气候异常的关联
青藏高原的生态稳定性与全球气候密切相关。高原的热力作用直接影响季风强度,而地表覆盖变化会改变区域能量平衡。
2025年秋季,长江流域遭遇异常秋汛。9月20日,三峡水库入库流量超过40000立方米每秒,这在汛期末期极为罕见。
科学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积雪减少和冰川退缩已经影响了亚洲季风系统,导致降水时空分布更加不均。高原生态扰动可能通过复杂的气候反馈机制,加剧下游地区的极端天气事件。
四、烟花事件暴露审批监管严重失职
此次烟花活动得以进行,暴露出环境监管体系的严重漏洞。

首先,项目环评审批存在重大疑问。在生态如此敏感的区域进行烟花燃放,任何专业的环评机构都不应予以通过。我们必须追问:是哪个部门、哪些人批准了这个项目?评审专家是否具备高原生态专业知识?
其次,监管责任明显缺失。根据我国环境保护法和环境影响评价法,对可能造成重大环境影响的建设项目,应当举行听证会,征求有关单位、专家和公众的意见。这一程序是否得到执行?
第三,事后监管严重缺位。活动声称采取了生态保护措施,但这些措施的效果未经独立验证,监测数据也未公开。环保部门是否履行了监管职责?
五、问责与整改:必须严查严惩杜绝后患
对此事件,绝不能止于表面道歉,必须彻查问责,严肃处理。
第一,建议成立由生态环境部牵头的联合调查组,彻底查清项目审批全过程,确认各个环节的责任主体。对违法违规审批、监管失职的责任人和单位,必须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第二,完善高原生态保护的特殊制度。建议出台《青藏高原生态环境保护特别措施》,明确规定在生态极敏感区域禁止进行任何形式的潜在污染活动,包括烟花燃放、商业拍摄等。
第三,建立青藏高原开发活动负面清单。对高原各类区域进行生态敏感性分级,明确禁止和限制类活动清单,从源头上防止类似事件再次发生。
第四,强化责任追究机制。对破坏高原生态环境的行为,不仅要追究企业责任,更要倒查审批监管责任,实施终身追责制。
声明:本文转自海绵水圈。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商业用途。如文中的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