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成集团tyc7111

轴流泵厂家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筑底突破,如何抓住下一个五年红利(下)

筑底突破,如何抓住下一个五年红利(下)

发布日期:2025-11-14 作者:深溪咨询-和君战新 点击:

随着新的机遇完成释放并形成体量,预估在十五五后期,生态环保行业将呈现缓步爬坡形态,最终实现突破。

那么传统业务日趋稳定的十五五,行业应该向哪些方向寻求突破?我们建议大家考虑以下方向:


一、把握国家大势,紧跟消费、科技与出海

我们认为,十五五期间最需要把握的宏观层面的机遇就是消费、科技与出海,可以称之为“新三驾马车”。

从消费的角度来看,我国消费占GDP比重约为40%,与美国的约70%相比差距巨大,人均消费美国则是我国的约11倍。如此大的差距,相当程度上成为了我国经济成为全球更优质市场的制约。十五五乃至更长时期,通过消费大举提升经济潜力是国策之一,但生态环保产业天然“距离”消费很远,我们更多的是ToG和ToB特性,也因此,整个行业的客户意识相比于消费品等行业差距巨大,供给思维严重,市政思维严重。

而实际上,供水、建筑节能(供热)、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是天然需要且与C端是紧密关联的。我们有不少细分领域自然的获得了大量让互联网企业都眼红的“客户”与“流量”,但我们很少去分析我们的终端消费者需要什么、如何触达、如何高频互动,而是把机会拱手让给他人。我们建议这些细分领域的企业重新定位自己,思考如何重构自己的客户服务体系,创新业务模式,实现质的飞跃。

此外,消费品企业的环保问题同样值得我们投入。即使部分企业很难直接与消费关联,那么紧跟消费品行业的投资建设需求,为他们提供更为高价值的生态环保解决方案,也可以在消费大潮中获得不错的收益。例如行业标杆威立雅,其所服务的行业中,食品与饮料是重要的一环,客户包括可口可乐、达能等全球知名的消费品企业。

从科技的角度来看,一方面我们认为尽管经过多年的努力,但整个生态环保行业的科技水平仍然有待提升。十五五期间,生态环保行业企业通过科技投入提升核心竞争力是毋庸置疑的选择。另一方面,与消费要素同源的,我们也建议大家深度关注为科技型企业提供生态环保专业服务的机遇。电子、新能源、汽车、AI算力中心、机器人等等大量走在最前沿的科技型产业,迫切的需要更为专业的生态环保服务,以保障其生产制造过程的合规以及成本优势。而这些企业支付能力强大(俗称“有钱人”),投资建厂动作频频,对供应商的技术能力要求普遍很高,需要生态环保企业抛开过去的“关系”优势,更加沉下心来,深度研究客户的工艺、技术、需求,并且前瞻性的投入形成独有的解决方案。毕竟这些科技企业的生态圈一旦形成,外力打破就需要我们也拥有“硬科技”。

假如一定要选择科技的投入方向,那么为科技企业提供服务应该成为十五五期间生态环保企业的第一优选,并且通过为经济头部产业的“硬服务”,提升自己的科技水平,与客户保持科技同频,才能实现自我的技术突破,双边相得益彰。

从出海的角度来看,出海已经毫无疑问成为生态环保行业十五五的必选项,尤其部分在国内已经呈现饱和甚至过剩的细分领域。东南亚、中亚、西亚、南美等与我们在基础设施、经济等方面存在温差与时差的国家,是我们出海的最佳选择。但遗憾的是,出海成为举国国策的同时,生态环保行业整体反应迟钝,即使今天,头部企业对出海的态度依然未能保持一致。


1763343272131814.png


二、把握新质生产力的基础生产资料变革机遇

新质生产力作为一个新概念提出来以后,通常大家对新质生产力的解读更多关注在以科技为核心的生产效率提升上,而忽略了一个重要的现实:我国的政策,正在大量的发力基础生产资料变革。

我们列举一些重要的政策,这些政策几乎是每一个人都耳熟能详的。例如《逐步把永久基本农田建成高标准农田实施方案》、《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推动工业领域设备更新实施方案》、《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推广应用指导目录(2024年版)》、《关于有序推动绿电直连发展有关事项的通知》、《通用航空装备创新应用实施方案(2024-2030年)》、《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等等。

这些政策看似并无关联,但如果我们仔细观察就会发现,这些政策的内容基本围绕土地等基础生产资料的标准提升,教育、人才、机器人等基础劳动力变革,设备设施等生产工具的更新与提升,能源等基础生产耗材或资料的变革,基础物流到陆海空全方位物流的跃升等等展开。所有的出发点,都围绕如何让我国的生产基础条件变得更有竞争力,从土地到劳动力到设备设施到能源到物流,整个社会的基础生产体系正在面临全方位的变革,以此促进基础生产资料的大幅跃升。只有这些生产基础条件变得更有竞争力,才有可能有更加具备竞争力的产品,才能在未来全球化竞争中取得更加有力的地位。

很显然,这些变革举措,与生态环保企业是息息相关的。土壤、水务、能源、设备设施等与生态环保企业而言属于直接产出品,低空经济、机器人等大量主导变革的新兴领域,则恰恰是以科技为核心驱动的领域,是前文我们刚刚提到的最最重要的服务客户。

拥抱时代,全力参与、推进基础生产资料的变革,是生态环保企业在十五五期间需要立即去把握的机遇之一。


三、伴随2030到来的双碳机遇

双碳战略明确的提出,我国将在2030年实现碳达峰,这个时间点恰好就在十五五。2020年双碳战略提出之际,碳市场、碳概念曾经火热过一段时间,随着时间的流逝,由于长周期战略在短周期内的影响力有限,大家对双碳概念的热度开始下降。

随着2030碳达峰的时点到来,我们预计碳市场将迎来新的发展形势:现在我们眼里几乎无限的碳资源,将成为一个有限资源,因此低迷的碳价也将曙光。别忘了,相比于发达国家(例如欧洲)近600元的碳价,我们当前价格只有其十分之一左右。


1763343351678928.png


双碳策略在国家战略层面主要是能源结构调整、新能源汽车等方向,生态环保企业一方面可以尝试努力向这些主力行业靠拢,考虑分布式光伏等相对机遇更好的细分领域,另一方面也可以考虑为工业企业提供碳管理体系服务,例如碳资产的核算、低碳改造等等,并可以考虑将双碳与工业企业、园区的节能环保服务深度结合,充分发挥绿电、绿色等优势,创新商业模式,实现新的突破。


四、资源循环利用产业的机遇

我们预计,十五五期间,整个社会将大举向资源循环型社会转型,除去当前已经拥有明确处理链条和商业模式的高值品,低值品也将迎来相当好的发展机遇,投资将会持续,技术不断突破,设备工程等辅助链条也将获得不错的发展机遇。

更值得期待的是,伴随着我国国力的增强,更为直接的补贴、强制性政策可能在十五五期间出台,以立法等形式保障循环材料的产业地位。部分行业可能将必须按照法定规定添加循环材料,例如建材、石化等;部分行业将获得明确的资金补贴、贴息、税收优惠等财政政策的强有力支撑,例如生物燃料、可再生特定矿产等等。

对于生态环保企业而言,类似生活垃圾处置等企业自身天然已经拥有资源循环利用基础,十五五期间我们建议可以考虑在资源循环利用产业方面进行适度投入。当然,资源循环利用产业底层绕不开的两头在外逻辑,依然需要大家努力打通产业链,提升技术实力和成本控制能力,否则很容易出现增收不增利的风险。


五、传统领域内的补短板机遇

尽管生态环境投资呈现总体饱和,逐年下滑的状态,但在传统生态环境领域中仍有补短板的机会。

例如2025年7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部署了城市工作7个方面的重点任务,其中不但有“着力建设绿色低碳的美丽城市”的专题部分,在“着力建设安全可靠的韧性城市”部分中更是明确提出,要“加快老旧管线改造升级”,“统筹城市防洪体系和内涝治理”,这些对于城市管网建设而言无疑是十五五期间需要牢牢把握的大机遇。

在市政领域获得了长足发展之后,我们认为工业环保依然具备很强的韧性。与市政领域的长周期投运模式不同,工业整体热点的更新周期更快,无论是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还是新兴支柱产业的蓬勃发展,都会不断释放新的生态环保需求。我国工业环保竞争格局依然较为分散,工业环保巨头企业尚未出现,十五五期间工业环保企业或将获得良好的发展机遇。


六、资本与整合,产融互动机遇

2024年,生态环保行业内最为轰动的事情之一就是瀚蓝环境发起对粤丰环保的收购。2025年6月,收购尘埃落地,瀚蓝环境凭借对粤丰环保的收购,生活垃圾处理量从过去的行业第三梯队,一跃成为第二梯队头部,距离第一梯队只有咫尺之遥,顺利完成生活垃圾焚烧领域的跨越式发展,处理规模跃居行业第四。


1763343428716461.png


而这种并购整合,在存量市场中,是头部企业最应该首要考虑的发展模式之一。即便是全球头部企业的威立雅,也是依赖于不断的并购整合扩大规模的,例如威立雅对苏伊士的整合就是最好的案例。

充分利用资本市场对投资并购的鼓励与杠杆作用,发挥基金等金融手段,孵化、整合优质的领域与企业,进而推动企业自身的估值,实现产融互动,十五五期间同样大有可为。我国生态环保行业企业数量众多,上市公司数量已经超过200家,上市公司之间、上市公司对非上市公司的整合,均存在大量的空间。

对于头部企业而言,数百亿营收面前,获取一个单体项目的吸引力已经严重的不足,企业想要获得更好的发展,必须从过去的纯实业思维,转向产融互动思维,把金融这一短板补起来。十五五期间我们强烈建议生态环保企业关注并购整合的机会,打造产融互动的能力。


十五五的机遇在哪里?

早已不在过去简单粗暴的传统发展范式中,更多的在于我们伴随国家战略成长,紧跟国家发展红利,在于自身能力的不断提升,最终实现新的突破。

整体来看,工业环保/服务、资源循环利用等产业机遇更为友好,出海将成为共识。生态环保产业面临重新定位的问题,我们必须从“全成本”的基础属性,转向能够为社会生产与发展提供价值化、增益化的服务。生态环保行业的底层发展逻辑,一样面临严峻的考验,这是生态环保行业的大考,也是每一个生态环保行业企业的机遇。


声明:本文转自深溪咨询-和君战新,作者李向群。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商业用途。如文中的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标签:

相关产品:

相关新闻:

在线客服
分享
欢迎给我们留言
请在此输入留言内容,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姓名
联系人
电话
座机/手机号码
邮箱
邮箱
地址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