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海要水”蔚然成风
发布日期:2025-11-14 作者:环境经济杂志 点击:
我国以占全球6%的淡水资源养育了世界近20%的人口,水资源短缺一直制约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这样的困境下,“向海要水”已成为水资源安全保障不可或缺的一剂“良方”。
近日,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了《2024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现有海水淡化工程158个,工程规模为285.6万吨/日,比2023年增加33.3万吨/日。全国海水冷却用水量1883.4亿吨,比2023年增加了29.6亿吨。
海水淡化、海水直接利用、海水化学资源利用……随着海水利用工作持续稳步推进,浩瀚海洋蕴藏的机遇正日益显现。

海水淡化规模持续扩大
2024年11月1日,中国第41次南极考察在广州启航,海水淡化设备也随同科考团队一同启程,共同奔赴南极秦岭站。据了解,南极秦岭站是我国2024年2月7日开站的第五处常年科考站,由于地理位置的特殊性,海水淡化水将成为科考站最核心的生活用水来源。
根据秦岭站站内规划、用水特点,并充分考虑南极环境因素,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承担了海水淡化设备总体设计和供水系统研发。设备设计规模为2×20吨/日,系统主要从运行维护的便利性、可靠性、智慧性角度出发,采用撬装“编码”方式进行,并在运往南极秦岭站前进行了1∶1线下安装测试。
海水淡化技术为南极秦岭站提供了淡水安全保障,这样的案例不在少数。
如今,海水淡化技术已经相当成熟。在国际上,海水淡化技术已被大规模推广应用,特别是在中东、北非等地区,淡化海水已成为当地主要的水源或重要水源。
以“无流国”沙特阿拉伯为例,这片22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条常年流动的河流,却拥有2640公里漫长海岸线。于是,沙特阿拉伯开始了“向大海要淡水”的征程。经过多年发展,当地已建成43座海水淡化厂,全国约70%的饮用水均来自海水淡化。
在我国不少地区,海水淡化也在缓解城市供水紧张、减少地下水消耗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报告》指出,近年来,我国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积极推进大型海水淡化工程建设和运行,海水淡化规模持续扩大。
就工程规模来看,2024年全国有万吨级及以上海水淡化工程61个,工程规模263.9万吨/日;千吨级及以上、万吨级以下海水淡化工程48个,工程规模20.2万吨/日;千吨级以下海水淡化工程49个,工程规模1.4万吨/日。
就区域分布来看,截至2024年底,全国海水淡化工程分布在沿海1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城市和海岛。其中,天津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45.6万吨/日,河北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39.1万吨/日,山东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86.7万吨/日,浙江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80.5万吨/日。海岛地区海水淡化工程规模为87万吨/日。
《报告》显示,全国海水淡化产水以工业用水为主,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的电力、石化、钢铁等高耗水行业,另有少部分用于生活用水,主要集中在海岛地区和个别沿海缺水城市。2024年,天津南港工业区先达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烟台龙口裕龙岛海水淡化项目、连云港田湾核电站海水淡化项目等一批大型工程建成投产,为沿海石化、核电等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水源保障。
“海水淡化拥有诸多优势。”在全国政协委员、自然资源部天津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研究所原所长李琳梅看来,海水淡化以其供给稳定、水质优良、建设规模灵活、不受时空和气候影响等特点,已发展成为沿海缺水国家和地区重要的新增水源。
李琳梅在工作实践中发现,随着技术进步、应用规模扩大和运维水平提高,海水淡化成本明显降低,且与长距离调水相比,海水淡化是一种“开源”的增量方法,具有更好的经济性。
技术创新推动产业不断升级
规模化只是海水淡化产业发展的通用做法,技术创新才是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我国自主研发的海水淡化装备产品取得突破性进展。”《报告》列举了我国积极推进海水淡化技术研发与应用的示范案例。
例如,天津南港工业区先达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第五条生产线(3万吨/日)反渗透膜、高压泵、能量回收装置等关键装备实现国产化。2024年12月,天津南港工业区先达海水淡化及综合利用一体化项目一期工程投入试运行,海水淡化水成为天津南港工业区规划的唯一工业水水源。海水淡化产生的浓盐水计划输送给天津长芦海晶集团盐场进行提溴和下游盐化工生产,形成“海水淡化—提溴—绿电—盐化工”循环经济产业链。
又如,浙江工业大学牵头完成的“新型膜法水处理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项目发明了超薄脱盐膜、长效抗污膜、核素吸附膜3类核心材料,取得新型膜分离原理、膜材料制备、膜法水处理及膜固废后处理全链条技术与工程创新,技术水平达到国际领先,实现了我国高端膜产品的自主可控。
除了淡化,海水也可以直接利用。例如,用海水替代淡水资源作为工业冷却水。
《报告》显示,2024年,全国海水冷却用水主要集中在沿海火电、核电、石化等行业。据测算,2024年海水冷却用水量为1883.4亿吨,比2023年增加了29.6亿吨。其中,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年海水冷却用水量超过百亿吨。
海水直接利用技术同样不断升级。当前,国内海水直流冷却技术成熟,主要应用于沿海电力、石化和钢铁等行业,节约了大量淡水资源。为进一步减少海水取排水量,沿海电厂积极采用海水循环冷却技术或开展技术改造,将海水直流冷却技术替换成海水循环冷却技术。截至2024年底,我国已建成海水循环冷却工程24个,总循环量为206.3万吨/小时。
此外,从资源提取的角度,海水化学资源利用不断取得新进展。
2024年,除海水制盐外,海水化学资源利用产品主要包括溴素、氯化钾、氯化镁、硫酸镁、硫酸钾,生产企业主要分布于天津、河北、山东、福建和海南等地。其中,天津、河北、山东、福建等地积极开展海水/卤水提溴、提钾工艺技术装备研发与成果转化,探索海(卤)水资源梯次多元化高效利用,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
将海水作为新水源并推动其实现规模化应用,对于解决区域水资源短缺问题、保障流域水平衡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党委书记、所长李铁刚表示,海水综合利用是解决沿海地区资源环境问题的重要突破口,具有科技含量高、产业链长、辐射带广、战略意义强的特点,是未来海洋经济的重要发展方向。
政策利好海水多元化高效利用
海水资源梯次多元化高效利用取得的明显成效,离不开从国家到地方不断强化政策引导支持,持续围绕海水利用“谋篇布局”。
2024年3月,国务院颁布《节约用水条例》,提出沿海地区应当积极开发利用海水资源。沿海或者海岛淡水资源短缺地区新建、改建、扩建工业企业项目应当优先使用海水淡化水。具备条件的,可以将海水淡化水作为市政新增供水以及应急备用水源。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应当根据水资源状况,将再生水、集蓄雨水、海水及海水淡化水、矿坑(井)水、微咸水等非常规水纳入水资源统一配置。再生水、海水淡化水的水价在地方人民政府统筹协调下由供需双方协商确定。
同时,国家发展改革委、自然资源部印发实施加强海岛海水淡化利用的政策文件,推动加快补齐海岛供水短板。此后,海水利用作为重要内容被列入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五部门《关于加快发展节水产业的指导意见》、自然资源部《关于高水平保护高效率利用自然资源推动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意见》以及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四部门《2024年重点用水企业、园区水效领跑者名单》等指导意见和重点企业名录中。
根据《报告》,目前,辽宁、天津、河北、山东、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等沿海省(自治区、直辖市)将海水利用列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海水利用还作为重要内容,列入天津、山东、上海、浙江、海南有关节水产业、水效提升、绿色低碳转型、海洋经济等实施方案、管理条例或实施意见中。
这些顶层设计无不为各地推动海水产业发展规划出了清晰又明确的“路线图”。眼下,不少沿海地区都在加快发展海水利用,出台指导综合利用的规划方案,从政策、技术、资金上给予支持。
例如,《青岛市海水淡化项目建设奖补政策实施细则》提出,青岛将对在本市建设的符合条件的海岛海水淡化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的20%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对在本市建设的符合条件的非海岛海水淡化项目,按照固定资产投资的10%给予不超过1000万元的一次性奖补。
标准引领产业发展。根据《报告》,截至2024年底,全国现行有效海水利用相关标准211项,包括国家标准59项、行业标准144项、地方标准8项。与此同时,国家海水及苦咸水利用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测能力覆盖51种海水利用产品771个检测项目/参数,可为海水淡化和水处理相关的装备、关键部件、药剂及相关产品的产品定型、质量检验、项目验收等提供检测服务。质量检验检测中心2024年全年为行业提供检测服务1000余批次。
声明:本文转自环境经济杂志,作者丁瑶瑶。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商业用途。如文中的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