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构建“源网厂河一体化城市水环境综合体系”?
发布日期:2025-11-26 作者:城市水圈 点击:
近期,住建部发布《推进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及厂网一体长效机制建设工作指南》(简称《工作指南》),与早先出台的《城镇水务2035年行业发展规划纲要》(简称《发展纲要》)形成呼应。两份文件前者专注城市水环境治理,后者涵盖饮用水安全、排水防涝、资源循环利用等更广泛目标,但共同指向一个核心理念:构建源网厂河一体化的综合治理体系。

一、传统治理模式的系统性困境
在城市水环境治理领域,长期存在的“碎片化”管理模式已成为提升治理效能的瓶颈。源头排水、管网输送、污水处理、河道管理等多个环节分属不同部门,缺乏有效协同。
治理成效的“木桶效应”在这种分割管理模式下尤为明显:即使污水处理厂排放标准再高,管网系统的缺陷仍会导致污染物直排入河;即使河道临时治理见效,源头的持续污染也会让治理成果付诸东流。因此,《工作指南》明确提出要“以提升污水收集处理效能和控制雨季溢流污染为核心目标,统筹污水收集处理、排水防涝、水体治理等工作”。
二、系统治理的内在逻辑
1、遵循水环境循环规律
水环境中污染物的迁移转化是一个连续过程,而传统的分段治理模式人为割裂了这一循环规律。《发展纲要》中提出的“源网厂河(湖)一体化规建运管”理念,希望通过系统性管控,确保污染物在产生、迁移、转化、消除的全过程中得到有效控制,实现从源头到末端的无缝衔接。

↑城市集中建设后的水循环

↑城市的良性水循环
2、实现基础设施协同增效
《工作指南》提出的“厂网一体长效机制”,同样揭示了水务基础设施之间的内在联系,在城市水环境治理这一特定领域,管网是“血管”,污水处理厂是“肾脏”,河道是“体循环”,只有各环节协同工作,才能维持水体健康。这种协同效应体现在:良好的管网收集为污水厂稳定运行提供保障,污水厂的优化出水为河道生态补水提供可靠来源,健康的河道生态系统又提升了城市水环境容量。
3、应对复杂水环境挑战
面对气候变化带来的极端天气事件,一体化系统通过联调联控显著增强应对能力和城市韧性。《工作指南》特别强调要“控制雨季溢流污染”,确保“雨天不发生引起城市水体大面积返黑返臭的溢流”。在暴雨期间,一体化系统可以预降管网水位、腾空调蓄空间,通过设施协同运行,实现雨水快速排除与污染有效控制的双重目标。

图源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
三、实施路径:关键转变与重点突破
1、管理机制:从分散到协同
《工作指南》提出“完善机制,落实责任”,要求“强化城市生产生活排水源头管理推进管网排查确权,加强权属单位交叠区域管理,明确管网运行维护单位”。这在水环境治理领域意味着管理理念的根本转变。要实现这一转变,需要建立统一协调机制,明确责任主体,为水环境治理领域的协同作战提供制度保障。
2、技术手段:从经验到智慧
“数字赋能,精细管理”是《工作指南》的重要原则。文件要求“综合运用信息化、智能化手段,科学规划布局并稳步推进污水管网数字化改造,逐步提高污水收集处理系统精细化管理和智能化管控水平”。这需要通过构建智慧监管平台,实现数据驱动的精准决策和智能调度,为水环境治理提供技术支撑。

3、治理时序:从应急到长效
《发展纲要》着眼于水务行业长远发展,而《工作指南》则聚焦当前城市水环境治理的关键任务——“推进城市生活污水管网全覆盖”。这两个时间维度的工作相辅相成,共同推动治理重心前移。管网全覆盖是基础,厂网一体是关键,源网厂河协同是目标。只有打好管网基础,才能构建完整的治理体系,实现从被动应对到主动预警的转变。
4、工作重心:从建设到运维
《工作指南》明确要建立“长效机制”,意味着治理思路的重大调整——从注重短期效果的工程建设,转向追求长期稳定的系统运维。这就需要“健全管网运行维护长效管理机制,加强管网专业化运行维护,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与效能评估制度”,确保治理成效的可持续性。
四、系统治理的价值展望
随着源网厂河一体化治理体系的全面建立,我们将迎来城市水环境治理的新格局:
1、治理体系更加完善。形成从源头到河湖的全过程管控体系,实现规划、建设、运营、管理的全方位协同。
2、治理能力显著提升。通过智慧化管控平台,实现精准治理、智能调度,大幅提升系统运行效能。
3、治理成效持续稳固。建立长效机制,确保水环境质量稳定达标并逐步改善,最终实现“水清岸绿、鱼翔浅底”的治理目标。
构建源网厂河一体化城市水环境综合体系,既是提升水环境治理效能的迫切需求,也是实现城市水务全面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这需要我们水务从业人员有坚定的决心、系统的思维和持续的行动,将蓝图转化为现实,为城市居民创造更加优美、宜居的水环境。
声明:本文转自城市水圈。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商业用途。如文中的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