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成集团tyc7111

轴流泵厂家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环保企业突围战——当前最棘手的若干问题

环保企业突围战——当前最棘手的若干问题

发布日期:2025-11-26 作者:深溪咨询-和君战新 点击:

在很多人看来,生态环保行业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应收款的问题。早在2021年,我们开始提醒行业内诸多企业,做好现金统筹,警惕应收账款。不少龙头企业就是在那时候开始与我们探讨应收款问题,思考并提出应对举措。2024年,生态环保行业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及票据总额达到3466亿,相比于2023年的3232亿增加了7.2%,绝对值是234亿。生态环保行业上市公司的应收账款占据营收的比例,2024年达到56.6%,相比于2023年的52.2%升高了4.4%,应收账款的压力依然巨大。

但我们认为,应收账款的问题是短期的。在中央政府工作报告中已经明确的提及该类问题,以及政府的经营意识越来越强的情况下,应收账款的问题获得解决只是一个时间的问题,只是我们很难判断究竟在多长时间内,该问题能够获得解决。我们一直倡导:对我们的政府,要有信心。但从企业经营而言,严格的风险控制与现金流筹划,永远是基本工作。

那么,环保行业面临的核心问题究竟是什么?基于对生态环保行业的多年观察,我们提出来以下几点供行业内企业参考:


01

同质化竞争异常激烈,几乎所有企业提供的产品、服务,与竞争对手相比差异均很小,且企业在技术能力、组织能力等方面的投入意愿不强、资金不足,导致企业核心竞争力的严重不足。

由于我国环保市场前半程资金驱动的特征明显,头部企业的主要竞争优势集中在资金成本、政府关系等层面,业务上以规模化扩张快速抢占市场为核心,且“关系营销”层层传递,导致国内整个环保产业供应链能力水平与威立雅、苏伊士等国际强者存在明显的差距,几乎所有的头部企业的产品与服务都不具备强竞争能力,尤其在水务等传统领域。


02

意识形态维持在传统“市政”领域,维持在“供给”思维,没有任何创新意识,没有任何“客户”思维,因项目的长周期和保障性,没有任何走出舒适区的强烈动力。

环保项目,尤其主力的水固等领域,前期项目获取主要依赖于关系及资金,项目一旦获取,经营期往往在数十年。在这种大环境下,环保企业对客户的问题思考深度往往严重不足,对客户价值的深度挖掘更加难以深入,项目一旦落地,客户重新选择的可能性很低,企业与客户之间的关系也变得微妙。加上大量环保企业属于从“市政”业务平移而来,自我认知上,也把自己定位为“类政府”,很少主动以市场化的思维模式,去探索如何帮助客户解决问题、创造价值,反而更多的通过与客户的不断博弈,企图通过利用客户“不专业”的不对等条件,创造自身的更大利益。甚至连基本的客户思维都缺乏,从来没有把客户当做“客户”去看待、去思考。例如供水水司,所有动作导向都是压成本、调水价、搞定政府关系,对于庞大的天然的C端用户,缺乏研究与挖掘。


03

对技术的投入与重视程度严重不足,导致技术对行业的驱动力和影响力过于弱化。

生态环保企业的财报反馈,看似大家在科技方面开始重视,并不断提升研发投入(2024年,整个行业表面研发投入在3%左右),实际则是大量企业以技改替代科研,技术投入不是“硬科技”而成为了财务游戏。最终,无论是基础业务的技术创新,还是整个社会面临的智能化、数字化变革,生态环保行业都远远落后于其他行业。

举国科技层面,在交通领域有高铁、大飞机,在电子领域有不断突破的芯片,在能源领域有全球领先的新能源,在汽车领域有弯道超车的新能源汽车,人形机器人、AI等也在全球占有重要地位。

即使是诸多传统的领域,科技也在不断突破,例如煤炭领域的煤制油、化工领域的精细化工国产替代等等。而生态环保行业,以每年GDP总额的约1.5%强度投入下,是否取得了相应的成就?是否存在某项技术领先于全球,或者为行业带来了深度的变化?很显然,我们在科技成果进步方面,距离支柱产业的定位还有明显的差距。


04

因长周期项目的保障性而误以为能躺平,甚至忽略长周期项目的到期问题近在眼前,完全没有任何风险意识。

我国早期的环保项目,以BOT或者特许经营模式出现,较早的在2000到2005年之间,集中在2010到2020年之间。由于不同细分领域特征,各自获得的经营周期不尽相同,短的在十几年,通常在20到30年,基本都属于长周期项目,一旦获取,几十年内“衣食无忧”,也因此对客户的服务意识、开拓意识等严重不足。

但十五五已经到来,十五五末期的2030年,将有一大批早期的环保项目经营到期,并在随后的五到十年内,会有更多的项目面临到期问题。从现在的情况来看,项目到期后地方政府收回的动力无比强劲,现在风光无限的环保企业,到时候项目数量将面临大幅减少的困境。这一问题不能获得行业内各大企业的重视,及早考虑如何提升竞争力、提升客户粘性,恐怕在不久的将来,行业将面临一次翻天覆地的变化。


05

国际化准备严重不足,国内市场发展到一定程度呈现饱和趋势后,没有任何能力实现国际化突破。

我国环保市场整体蓬勃发展基本集中在过去的十五年间,国内庞大的市场足够行业内企业做到相当的规模,且过去的环保行业基本处于持续的上升期,因此生态环保行业内企业的国际化程度普遍较差。相比于汽车、电子、金融、快消品等近年来在国际舞台占有重要地位的行业,环保行业的国际化程度远远不足。同样面临国内市场内卷严重、规模难以维持,建筑、建材等传统行业的国际化决心与行动,远远强于环保行业。

近年来,国内环保企业已经意识到这一问题并开始布局,尤其固废领域内的企业,在行业明显见顶的情况下进行了大量的探索,但行业内的国际化人才队伍打造、国际化的管理能力建设、境外项目的落地实操等诸多要素建立,并非短期就能见效,而国内市场见顶却丝毫不等人。


上述问题,比起应收账款的问题,我们认为要严重的多。应收账款可以控制、可以等待政府及社会信用问题的解决,思想意识层面的薄弱、技术力量的缺乏、核心竞争力的不足等等,这些不是一朝一夕能够解决的问题,是整个行业面临的更深层次的问题,一两个企业的努力无法改变现状,所有人的警醒才能够保持行业的长青。

因此,我们也呼吁生态环保行业的企业家们,除去眼前的应收款之痛,多花一点时间和精力来应对行业真正的底层问题,实现整个行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让中国的环保产业能够在全球范围之内更加具有强大的竞争力。


声明:本文转自深溪咨询-和君战新,作者李向群。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商业用途。如文中的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标签:

相关产品:

相关新闻:

在线客服
分享
欢迎给我们留言
请在此输入留言内容,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姓名
联系人
电话
座机/手机号码
邮箱
邮箱
地址
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