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成集团tyc7111

轴流泵厂家
首 页 / 新闻中心 / 行业资讯 /

自然资源部明确将推进沿海大型海淡工程,海水淡化有“身份证”了?

自然资源部明确将推进沿海大型海淡工程,海水淡化有“身份证”了?

发布日期:2025-11-07 作者:未来新水务 点击:

导语:自然资源部在回复全国人大建议时表示,将研究推进在沿海地区谋划布局大型“平急两用”海水淡化工程,并纳入国家水网加强水资源统一配置。海水淡化,似乎正逐渐脱离“非常规水资源”的传统定义,接近拥有“常规水资源身份证”的状态。


日前,自然资源部在回复全国人大建议时表示,将研究推进在沿海地区谋划布局大型“平急两用”海水淡化工程,并纳入国家水网加强水资源统一配置。该部门在答复中明确指出,将配合国家发展改革委研究论证将海水、苦咸水淡化纳入国家“十五五”规划部署。


1762743951824270.png


这不仅是国家水网建设的关键一环,更是水资源战略思维的深刻变革。海水淡化,似乎正逐渐脱离“非常规水资源”的传统定义,接近拥有“常规水资源身份证”的状态。

此前,未来新水务专家委员会发布的《海水淡化新战略》报告中的核心观点,包括构建以海水淡化为核心的沿海短流程水循环、将淡化水作为非常规水源纳入国家水资源配置、将海水淡化与可再生能源耦合发展等,与此次自然资源部的表述不谋而合。我们或许可以结合这份报告的系列研究,来理解自然资源部答复背后的战略规划。


1762743977130818.png


战略定位:从补充到重要手段

海水淡化在我国水资源战略中的地位变化,离不开“缺水”这一前置判断。在未来新水务工作推进中,围绕“我国是否缺水”曾展开多次探讨,对“什么是缺水、什么是不缺水、缺的是什么水”等议题形成初步共识。专家委员会判断:面向我国新发展阶段的美丽中国、“两个一百年”等战略目标,以及发展新质生产力、应对气候变化的行动要求,当前水资源取用格局与未来发展的实际需求尚有差距。

▸支撑国家“两个一百年”及“新质生产力”战略目标,需要更高质高量的各种“发展水”;

▸构建“美丽中国”中充盈河道、优美水景,恢复生态繁荣,需要更充沛的“生态水”;

▸满足人民物质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的社会形态下的高质量美好生活需要,需要更充裕的“幸福水”。

但由于我国缺水的自然禀赋没有根本改变、节水空间见顶,水资源短缺带来的巨大压力仍将长期存在。

自然资源部的官方答复也验证了这一点:将海水、苦咸水淡化被明确定义为“增加水资源供给、优化供水结构的重要手段”,明确表示下一步将“提升海水淡化战略地位。”水资源已成为事关国家发展潜能的战略性经济资源。而海水淡化,在打开区域水资源天花板、保障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方面有着重要意义。


布局思路:“平急两用”与百公里覆盖

自然资源部特别提出布局大型 “平急两用”海水淡化工程的构想。这一概念强调海水淡化设施既能满足日常用水需求,又能在紧急情况下保障供水安全,体现了基础设施建设的双重保障功能。

而这一思路与未来新水务《海水淡化新战略》提出的 “百公里近海岸带海淡建设”战略构想不谋而合。该战略提出:

在近海百公里的沿海经济带构建以海水淡化为核心的短程水循环,在11个沿海省、直辖市发展大规模海水淡化产业,逐步取代传统水资源,减轻对外调水和地下水超采的依赖。此举将彻底打破沿海地区水资源短缺的桎梏,为近40%的人口和大规模产业提供充足的用水保障,同时充分释放沿海及上游地区发展潜能。


1762744081810511.png

构建近海百公里城市海水淡化发展带

长期考虑可将部分淡化水进行西送,以海水(苦咸水)淡化技术开拓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新格局。利用西部的光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将海水淡化水转变为绿色氢能,带动西部能源基地可再生能源相关产业发展,推动能源体系的绿色转型。

沿海布局,背后是“短流程循环”的布局思路。现有的“流域-社会循环系统”存在对上游水资源过度依赖、对下游水生态影响较大、对经济发展支撑不足、对自然灾害抵抗薄弱等问题,缺乏整体生态建设和水生态安全保障工作顶层设计。而建立区域短流程水循环,能够显著减轻对上游水源的过度依赖,提升水资源主权;打破传统地域分配、功能分配不均的水资源分配格局,减轻上游地区保供压力,释放发展动能;叠加取之不竭的属性及“平急两用”的规划,能够增强系统韧性与抗风险能力,有效应对气候变化。


战略基础:出圈的工程能力与下降的生产成本

基于海水淡化新战略,重新审视中国水资源挑战,会看到,水不再是传统的自然资源,而是廉价的工业品,其供应潜力几乎无穷无尽;会看到,在我国自然淡水资源匮乏的瓶颈之外,还有着诸多已成气候的水资源开发条件——我国海水淡化工程能力全球领先,相关技术装备能力稳步发展,新能源发展实力处于第一梯队。

在此次自然资源部的答复中提到,国内企业设计采购施工(EPC)总承包海水淡化工程规模达550万吨/日。未来新水务也做过相关统计:在国际大型海水淡化工程领域,中国企业已占据重要地位,建设了大量大型海水淡化项目,包含多个在建成之时打破“世界之最”的项目。中企在海外建设海水淡化项目远超国内海淡总规模。


1762744351449931.png


阿布扎比塔维勒海水淡化项目,由电建三公司建设,是全球在建规模最大的反渗透式海水淡化工程,日产水量达90万立方米。

这实际上是我国迅速启动大规模海水淡化工程的重要基础,是国家级水资源战略得以调整更新的先决条件。

与此同时,海淡成本还在继续下降:海水淡化反渗透膜作为核心部件,过去长期依赖进口。如今,国内部分企业生产的反渗透膜在性能上已接近国际先进水平,稳定脱盐率达到99.8%以上。随着膜生产技术的成熟和规模化生产,反渗透膜的材料成本随之下降。此外,此前高企的能耗成本,也正随着我国新能源产业的布局而迅速下降。我国风能、太阳能发电已逐步进入平价阶段,“绿电制绿水”的发展潜力不可小觑。

叠加水资源潜能、工程建设能力、成本下降趋势,海水淡化战略布局恰当其时。


产业影响:最贵莫过“想象力”

让水务行业最关心,也最受鼓舞的,莫过于答复中透露出的增量信号——国家在认真地思考未来水资源的需求量和分布格局,要实现美丽中国,我们需要的水远不止现在的水资源量。不要被保持平稳甚至逐年递减的水资源使用量干扰认知,这不过是在没有实现充分供给前提下的消费疲软罢了。水务人,未来的活还有很多。

而海水淡化战略带来的发展增量,也绝非几处大型海水淡化工程的建设、运营投资,而在于掀开水资源天花板,释放“想象力”。我们可以看到,在一些水资源极端匮乏的国家,海水淡化迅速改变了该地区的水资源开发格局,并支撑起更具想象力的社会发展前景。也能从衣料来源的变迁中看到,一项经济要素,在摆脱受资源禀赋影响的种植、养殖手段,转向通过化工行业实现无限生产后,人类社会的思维方式、产业发展、艺术水平发生的极大跃升。

当水从资源属性变为产品属性,当水不再稀缺,我们的社会又会有多大的变化?城市、农业、能源会出现怎样的新奇观?这样的场景,不是让我们无限想象,无限憧憬吗?


声明:本文转自未来新水务,作者高嵩。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网站观点,仅供学习交流之用,不做商业用途。如文中的内容、图片、音频、视频等存在第三方的在先知识产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相关标签:

相关产品:

相关新闻:

在线客服
分享
欢迎给我们留言
请在此输入留言内容,我们会尽快与您联系。
姓名
联系人
电话
座机/手机号码
邮箱
邮箱
地址
地址